第六章 “花絮”连连看(上) 若把长大当作一次旅行,那么目的地之外,沿途必定会有不一样的风景。这些沿途的风景是旅行者的走马观花的花絮,这些花絮有一些注定要留在了记忆中,因为这些风景打开了思量的眼睛,形成了观察的思考。一次成长的过程,不是你一个人的旅行和考试,而是全家人的战场。陪着你一路前行,你不会感到寂寞,我们也拥有了操劳的快乐。若把长大看作一部励志电影,那么主题之中,必然有这样一些跳进跳出的花絮,而这些花絮恰好自然地烘托了长大的复杂。如果少了这些花絮的铺陈,那么长大的过程将是苍白和干瘪的,失掉了回忆的趣味。同样这些花絮也是我匀在圈画年轮时植入的那些不规则的里出外进,是以我们所谓成熟的见识强加于你的特别态度,接受也得接受,不接受也得接受。
一定意义上,玩具是孩子的天性的体现,在我的记忆里你对玩具的选择属于很逆天性的家伙。 刚当家长时不会做家长,不知道到底该做些什么对,只能凭着自己对儿时父母生活的记忆和自我的喜好感受对你的促然出世饱有新鲜感,或许这种最初的青涩会怀念一辈子。 选择玩具成了对我的第一次考验。 想象你睁眼看世界的时的心境,相信你眼睛里的纯静和内心的新奇一定很剧烈:“这世界太有意思了,怎么有那么多人在和我说话,而我却听不懂。怎么会有那么多的颜色在眼前晃,而我却不清楚哪一种都代表着什么意思。为什么那么多人在惊喜地盯着我看,而我却看不懂他们目光里流露的感情……”复杂,就从你睁开眼睛的那一刻产生。 从那时起,为你选玩具变成我心里的第一个心结。 记得你出生不到两个月,我在玩具市场给你买的第一个玩具是很常见的波浪鼓,那个鼓拳头大小,乳白色的鼓面,红色的鼓身,拴着两个白色玻璃珠的鼓槌,轻轻摇晃,鼓槌敲打鼓面,发出“咚咚咚”清脆的鼓声。我买回来第一次在你的床头摇响,你的黑眼珠先是定定地盯住,然后像发现新大陆一样伸出胖胖的小手来抓,那种憨态至今想起来都很兴奋。此后无论谁来,都要拿着这面小鼓和你打招呼,你似乎一直很喜欢这鼓声,只要有人摇动,你就会不动眼珠的聆听,似乎后来养成了习惯,以至于长到如今你都特别敏感鼓声,我相信你对声音的理解和判断应该从这面鼓启蒙。 小女孩的玩具在多数人的认知里一般都是娃娃类、小动物或者色彩比较鲜明的一些,我也曾按照这样的思维操作过。所以在你有了自我行动能力的时候,不只我,家里的人和来看你的长辈们为你准备礼物多是芭比、小猴子、小狗或一些千奇百怪的洋娃娃,让我们都想不到的是,当这些礼物放到你的眼前、手里的时候,你似乎并不感兴趣,反而经常骑到娃娃身上,伸手抓起了那个响动特别的波浪鼓,边打还边摇晃脑袋,让那些看似应该属于小女孩的玩具遭受冷落。 “好静?好动!”就像一道分水岭透露了你的性格密码。 从此,你的童年玩具里少了多数女孩们衷爱的橡皮泥、万花筒,而多了变化万千的积木、拼图。你不是安静地去搭、去拼,而是换着花样的拆和搭。你不是那种能拿着一本童话书坐在一隅安静阅读的小女孩,而是拉着一匹响着脖铃的小马满屋疯跑的野丫头。你不是能耐得下心来听一段音乐或者故事的小乖乖,而是吹起泡泡,使劲儿摁住能跳好高还会“咯咯咯”狂笑的不倒翁的淘气。 看着你这般表现,我觉得很有意思,你妈却愁得不行,她说:“咱家闺女哪不像一个小姑娘,你说将来长大了可咋整?”我有我有观察,也有我的想法,套用老人们常说的一句话答复:“淘小子出好的,淘丫头出巧的,你看着吧,别看她比男孩子都能淘出花来,以后保证能做出点让你想不到的事来。” 你的玩具不算少,可是没一件是健康的,倒不是玩具有质量问题,而是新玩具一拿到你的手里,基本用不上半天保准缺胳膊短腿,你拆装几次失了兴趣就被打入了“冷宫”,从此难见天日。你的这种破坏性一直延续到现在:看看你骑过的自行车,和你的同学一起买一起用,人家的和新的一样,你的已经变成残废。看看你用过的钢笔,你同学的笔至少能用上一年,你的用不上一个月,然后就无法使用。看看你的电子产品,包括学习机、电子词典、手表乃至手机,没有一件不是短命的,好像到你手里,那些东西的寿命就没法长。 破来坏去,你就这样不愿意维持现状,在打破里寻找着成长的发现。从玩具到学习,从学习到成长,没有不在破坏范围之内的东西。 起初无法正视你这样的状态,总在考虑能不能用家长的思维去约束并改变一下,但成长真的是一件很特别的事儿,我们保持了克制并换着法地去限制你的一些破坏性,有些时候可能被称作不人道或者“狼爸、狼妈”,当现在看到你走着你的路,乐着你的乐的时候,我们除了失笑,还有收获。 大千世界,没有所谓的这样和那样的固定程式,站在自我的角度,对某些问题和看法得出的结论往往带着自我的心理色彩。所以才有孔夫子的“因材施教”,才有王阳明的“心学”,才有了各式各样成长的范例和说教。综其所结,我觉得不管哪一种,只有适合可能才是最硬的道理。 一样的玩具,不一样的玩法,生活的法则是适应而不是强求,只要有原则,开心就是道理。现在的自由开放在个性的阳光下,千篇一律的模式我想并不一定正确。懂得释放,学会创造,其实每一种存在都应在正常的行列。
与时下的大部分“专制”家长没一样,在你刚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我们便开始为你该学哪样乐器而煞费苦心。 你妈说:“学钢琴吧,我的同事、同学的孩子都在学,而且咱们身边就有一个叫郎朗的孩子当榜样,学好了将来有希望有前途。”我没有直接反对,只问了一句:“买一架钢琴要不少钱吧?”你妈顿时没了动静。说实话,在没有任何经济基础和外部援助的情况下,别说学钢琴,就是要买那件乐器,估计全家人都得半年不吃不喝。 我的同学建议:“你姑娘学二胡吧,民族乐器即时髦又经济,学起来也不费什么力气。”我颇有些动心,你妈却坚决反对:“一个小姑娘,怎么也得学个有气质的。” 正犹豫之间,有一次回老家在朋友聚会的酒桌上不经意聊起,我的朋友提出了一个新想法:“不如去学古筝,高端大气上档次。而且还有优越条件,咱们老家有一位很著名古筝大家在全国办古筝学校。我不但可以让他推荐一位名师,还可以让他亲自指点指点。” 这是多么超出想象的诱惑。 第一时间,我们拜访了这位在市委做秘书长的古筝大家,他没有官架子,却像一位老朋友一样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和我们介绍中国古筝的发展史,当下民族乐器的发展出路,中国筝家走出世界让全球响起中国筝声的设想和新型转调筝这种新式武器的研制及应用等,他讲得细致有趣,我们听得热血沸腾。临走,他还送我几部专著,并亲自打电话要他在沈阳的学生给你授课。有了这样的方便条件哪能不快速行动上?回到沈阳的当天我们就约到了这位古筝教师。她叫马娜,二十三岁的女孩,纤纤瘦瘦的样子,戴着一付窄边眼镜。若只论外表,看不出有多少特别之处,但翻看她的履历让我们大吃一惊。她曾是三次全国古筝比赛的冠军、国际文化节古筝比赛金奖、中央电视台古筝讲座的主讲教师等荣誉,还有曾经随文化部、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作为文化交流使者出访巴西、澳大利亚、爱尔兰、韩国等二十多个国家、现担任中国东方乐团和爱尔兰国际音乐学院古筝新筝教授等。她头顶的光环是那么的炫目,让我不敢相信这样一个瘦弱的小女子竟然如此不可思议。追星的狂热症下,有多少人为了出名而出名,又有多少人为了红而不择手段,今天我眼前这位小姑娘名气够大,却丝毫不见造作和骄狂,让我也不由得心中一喜。我们是老乡,我和她的老师有一面之缘,她和你之间应该即有缘分,又是偶得。 听从马娜老师的建议,我们决定你学新型转调筝。 从学会缠指甲开始,你的小手慢慢地拂动筝弦,一个月、两个月、半年,你的指法可以达到蝴蝶一般飞舞。所弹奏的曲子也从《渔舟唱晚》、《高山流水》、《出水莲》这些古典名段到《故乡行》、《赶集路上》、《喜奔那达慕》这些新曲目,然后是更高难度的对奏《红山魂》、四手联弹的《打虎上山》。在每一支曲子上我看到了你的自如和进步,也看到了你专注于琴弦之上的快乐。 别忘了我们去葫芦岛市参加第一届全国古筝新筝大赛的情景,八岁的你一袭浅蓝色的比赛裙,豪不紧张地走上舞台,面对几百双眼睛,镇静地奏响演练了千万遍的曲子,每一个爆响的音符在那一刻与评委有关,与我们的期望有关,与大赛有关,更与你未来的生活生命相关。虽然那次比赛你只获得了铜奖,但那是对你一年努力的肯定,相信这个荣誉会在你的心里定格,并影响着你对人生的认识。 别忘了你参加辽宁电视台(青少频道)《蒲公英新年联欢晚会》的情景,脸上画满厚厚的油彩,在导演一遍又一遍的呼喊中彩排,折腾八个半小时才告录制完成,播出却只有短短的六分钟。“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舞台不在大小,需要你勇敢地去面对,去发挥,相信这种场面也会在你的心里掀起波澜,并加深了你对人生的理解。 别忘了你为了乐器考级而辛苦付出的情景,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的评定不亚于高考的十年寒窗,为了那个十级的目标,你超越了在十一岁年龄应该有的耐力。在以证书论英雄的时代,这张证书并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只要拥有才是必要的准备。当你苦心练习三个月,磨坏四副指甲,把低中高三个难度的曲子都驾熟就轻的时候,那张印有“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字样的十级考级证书摆上你的案头。不曾想它会有什么作用,但六年以后就因为这一张盖着红章的纸撬开了你自主招生的大门。“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相信这段经历会在你的心里留下印迹,并指引着你对人生的感悟。 别忘了你每周一课的匆忙,因为理解能力的问题,一首曲子练来练去没有长进挨过的剋,流过的泪;别忘了你贪玩的小心眼儿,因为弹奏的单调和腻歪,不动心思的糊弄和对付,导致我们一起被教训,我红着的脸和你伸出的舌头;别忘了你搬着比你还高的古筝,在学校的汇演、在社区的晚会、在东方国际青少年器乐邀请赛上勃发的英姿,掌声、欢呼和金牌满足了你的年少虚荣,也增强着你对把握自己的自信。原来辉煌只是一瞬间,长期的辛苦和努力才是多彩和有意思的回忆,相信这样的日子在你的心里承接转换,并丰满了你对人生渴望。 高兴时你筝声悠扬,音符如水,风和日丽。厌烦时你置若罔闻,束之高阁的古筝无奈哀怨,自叹自怜。你和古筝成了相爱相杀的冤家,我们就是你们对视中的背景。 不过年轻的我们,怎能明白你只有孩童的懵懂?一味的逼迫,梦想着把你雕出理想的模样。初衷虽好,却背离了现实阶段。试想大人有经过的意识去要求没经过的孩子,该有多么不稽。 弹古筝的日子,我明白你有欣喜,而更多的是服从。在你上了初三,课业加重之后,似乎古筝弹得越来越少,以至于整个高中阶段全部放下。作为一种爱好,你可以取舍,我不会再去强求。唯愿别荒废八年的付出,真希望有一天再能听到那如水的筝音飘荡。
|